2025-07-31 11:13:43 来源: 食安观察网
中央指导组赴豫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优良作风夯基 让大国粮仓安澜
本网河南讯(柴占阳报道)盛夏的中原大地,绿浪翻滚,孕育着丰收的希望。7月24日至25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率队,联合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等组成调研组,深入河南省新乡、开封两市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科研基地和田间地头,就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中央第四指导组副组长郝平参加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实地检验作风建设成果如何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际效能,为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探寻更优路径。
科技深耕沃土 精神铸就丰碑
调研首站,是位于新乡县七里营镇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综合试验基地。这里,被誉为农田的“精密体检中心”。地中渗透仪群组如同深入大地脉络的“听诊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水盐运移;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群组则精准“称量”着作物耗水规律,为科学灌溉提供核心数据支撑。这些尖端设施,正是灌溉所六十余载心系农田、矢志创新的缩影。
在研究所展厅,调研组一行驻足良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仪器,无声诉说着齐兆生、王守纯、贾大林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筚路蓝缕、扎根基层的动人篇章。他们远离繁华,将实验室安在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毕生致力于破解节水增产难题。从盐碱地治理到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构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在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抗旱节水和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打造了适合黄淮海平原的“高产高效智慧灌溉技术模式”,为支撑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科研就能结出多少硕果。”车俊组长凝视着展陈,深情指出,“老一辈科学家这种心系苍生、脚踩泥土、潜心钻研、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是新时代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成果源于基层,大成果诞生于一线。”他殷切期望,要大力弘扬这种科学家精神,鼓励引导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实践中续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为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良田织就画卷 民心托起粮仓
从科研基地走向广袤田野,调研组先后深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镇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2023年项目区,并实地查看了尉氏县十八里镇2013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目之所及,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现代化的灌排工程纵横交织,确保旱能浇、涝能排;矗立田间的 “六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肥情、气象)智能监测站,宛如农田的“智慧哨兵”,实时回传数据,赋能精准农事;平坦宽阔的机耕道,为大型农机畅行无阻铺平道路。一幅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在广袤的豫东平原徐徐铺展。
在尉氏县张市镇项目区,车俊与几位种粮大户围站在田埂边,掰着手指头细算起了“节本增效账”。“以前浇地费时费力费钱,现在刷卡取水,省心又省钱!”“田间道路好了,大型收割机能直接下地,省工省油!”“水肥一体化上了,肥料利用率高了,产量还更稳了!”… 农户们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洋溢着笑容。实实在在的数据对比,印证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变革:节水节肥达30%以上,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50%,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的关键载体,它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让农业增效有了硬支撑,让农民增收有了实保障,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民心工程。”车俊在交流中强调,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更要创新机制、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真正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主人翁。
管护筑基长远 作风护航粮安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在尉氏县,调研组特别听取了当地关于加强田间机井等设施管护的经验介绍。该县探索建立“井长制”、引入保险机制、明晰管护责任主体等做法,有效破解了农田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难题,确保了工程持久发挥效益。这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管护与建设同等重要!”车俊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着重强调。他指出,高标准农田要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必须把长效管护机制作为生命线来抓。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配套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在管护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工程建得好、用得好、长受益。对于调研组在十八里镇等地看到的2013年项目存在的部分工程设施老化、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等问题,车俊要求,要加大改造提升力度,科学规划,有力有序推进老旧项目提档升级,确保农田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作风是保障,落实是关键。调研组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阵地,近期正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质量 “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梳理问题,压实整改责任,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以扎实作风回应了基层关切,夯实了国家粮仓的根基。车俊在调研中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是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的“国之大者”。此次调研所见,农业农村系统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实践,是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的生动体现。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平台,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
巩固深化成果 阔步迈向振兴
调研结束时,中央第四指导组副组长郝平指出,河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在科技应用、管护机制探索、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坚持和发扬这些好经验好作风,持之以恒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要将学习教育的成果,内化为干事创业的担当,外化为提升农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实际成效,让作风建设在广袤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通过此次联合调研,更深刻感受到基层的实践智慧和农民的热切期盼。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建设质量提升、管护机制完善、建后效益发挥等关键环节,积极回应基层和农民群众合理诉求,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严格的标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国家规划目标任务,真正把高标准农田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良心工程” “安全工程”,为端牢中国饭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夕阳西下,为尉氏县项目区新修的硬化渠系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辉。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一方土地的提质升级,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优良作风与初心使命在田野上的深刻书写。当 “藏粮于地”的战略通过一块块精心规划、建设和管护的高标准农田变为现实,当科学家精神、实干作风和农民智慧在广袤的田野间交融激荡,每一寸得到精心守护的耕地,都承载着更为厚重的时代使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坚如磐石,让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充满希望的金色大地上恢弘铺展。这沃野千里的静默耕耘与坚实承诺,终将汇聚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