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6:35:56 来源: 食安观察网
河南郑州讯(柴占阳 费书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初秋的郑州惠济区绿源路上,这句古老诗篇正在现代国际农业合作的土壤中焕发新声。8月18日,由商务部主办、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承办的 “‘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及产后减损技术培训班”走进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来自约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南非等8个国家的30余位农业官员,在这里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减损增效”探索之旅。
博物馆见证初心 创业史激荡共鸣
在物流港核心区,一座由创业故事铸成的“新航日记博物馆”成为国际学员感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地标。董事长邱新航亲自担任讲解员,带领学员走过企业从简陋作坊到国家级物流枢纽的壮阔征程。斑驳的创业手稿、早期农械模型无声诉说着筚路蓝缕的艰辛。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守初心才能穿越风雨。”
邱新航抚触展柜中第一本泛黄的经营账册,目光灼灼望向各国学员, “正如各位今日所研习的机械化与减损技术,本质是对农业初心的守护——让每一粒粮食物尽其用,让每个耕耘者劳有所得。”巴基斯坦农业官员穆罕默德·阿巴斯深有感触: “这让我们看到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
科技赋能产业链 减损增效解痛点
物流港现代化作业区随即展开震撼图景。在-25℃的智能冷库前,邱新航详解温度精准控制如何将水产品损耗率降至3%以下;自动化分拣线上,光谱检测仪正以每秒5次的速率甄别品质,引得南非学员频频拍摄记录。马来西亚农业部技术专员艾莎指着一台正在调试的真空预冷设备感慨: “这种产后即时处理技术,正是我国果蔬运输最急需的解决方案!”
此次培训聚焦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与产后减损核心课题。中国农机院专家现场剖析了高湿物料干燥、柔性脱壳等创新装备,学员们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低温粉碎保留营养活性” “柔性脱壳破碎率<1.5%”等关键技术参数。来自约旦的工程师哈立德直言:“这些数据为我们规划本国粮食储备体系提供了黄金标准。”
智慧农机连心桥 丝路新程共担当
商务部国际官员在座谈中强调,本次培训是落实“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蓝图的关键实践: “我们愿以农机为媒,将中国减损经验转化为各国本土化方案。”现场随即展开技术需求对接——南非学员关注小型移动式烘干设备,巴基斯坦代表则对低成本仓储监测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
离开展厅时,邱新航共勉学员代表:“愿这艘满载农业智慧的航船,从郑州驶向世界的田野。”此刻,博物馆墙上“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与窗外“一带一路” 国家旗帜交相辉映。当马来西亚学员诺莱妮在智慧冷链监控屏前竖起拇指,一幅以科技为纽带、以减损为共识的新农业图景已然在黄河之滨铺展。
从创业日记到智能粮仓,从中原腹地到万里丝路,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印证:当农业创新的根系深植人类共同福祉的土壤,技术的枝蔓必将撑起全球粮食安全的穹顶。在减少“看不见的流失”的征途上,中国智慧正与各国实践交融共振,为人类端稳饭碗浇筑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