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王”,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记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乡龙井村养蚕公司最大股东王旭
王旭,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乡龙井村人。二十多年前王旭离开家乡外出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钱包渐渐鼓了、日子也变得富裕了”。可即便如此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乡,那个没有产业支撑发展的,村民还是依靠种植玉米维持生计的家乡——龙井村!2016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发展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进村民们经济收入多元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大家不再过“靠天吃饭”的生活!
2016年,王旭回乡考察时偶然发现家乡的气候非常适合蚕的生长繁殖,随后便和朋友说了这个发现,几经商讨之后都觉得大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在安龙县租了两千亩土地种桑养蚕,逐渐步入正轨并打开了市场。之后便开始计划回龙井村建立种桑养蚕基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于是他便注册成立了贵州江凝兴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与西南大学、广西蚕业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蚕业辣椒所、浙江嘉兴丝绸集团、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丝绸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还邀了请公司其他三个股东一起回到龙井村计划该项目的启动。
作为龙井村人,王旭认为要为家乡的发展考虑周全。因为种桑养蚕还需考虑土质海拔适应度。所以王旭把首批养蚕基地选在了熊家场白马村。预先投资500万元作为第一个织金种桑养蚕基地。王旭说这是预先实验土质海拔合不合适养蚕,如果成功就回龙井村,如果失败就算了。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技术上细心的培养,第一季种出的桑和养出的蚕都非常不错。这个良好的结果给王旭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就着手回龙井村开始带领乡亲父老发展养蚕产业。为了保险起见,王旭还咨询了各方面的专家,还邀请专家到村里面进行土壤和海拔的检测看是否适合种桑养蚕。经过专家检测龙井村的土质海拔非常适合种桑养蚕。
2017年,王旭回到家乡过春节,找了一些有想法的乡亲们讨论在家乡种桑养蚕,来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发展。简单介绍了每亩地可以种5千株桑树,可收桑叶5千斤至7千斤,17斤桑叶养出的蚕能收一公斤生茧,一亩地的叶养出的蚕可以收350公斤左右,按当时市场价格在20元一斤。每亩收益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的毛收入,比种玉米划算得多。还请了村长张从高和村里的几个村民到白马村进行考察。回到村里找到村主任助理潘绍文讨论怎么发展怎么运作。计划预计第一期的发展启动费用300-500万元,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桑树,25亩土地修建大蚕养殖房三栋,收叶大棚一栋、收茧大棚一栋、办公用房一栋、蓄水池烘茧房,以及其他需要用的建筑及修路硬化场地。王旭、潘绍文、朱枝贵等合伙人一起出资,王旭也引进了技术上和运营管理人才来帮助。之后,王旭招集父老乡亲们开了第一次群众大会,江凝公司的王铮、江谌、张修敏等参加会议作为技术指导和运营策划。王旭还在会上向父老乡亲保证,各家自己种出的桑叶保证0.5元一斤回收,养出的茧保证不低余19元一斤回收。到有了王旭的这句话,乡亲们就下定决心要把种桑养蚕产业做到最好。
经过王旭的多方努力,种桑养蚕的项目成功地在家乡龙井村启动了。王旭还邀请了江凝公司的王铮、江湛、张修敏注入了资金入股,也作技术指导和运营管理。同时也邀请了潘彬、刘泽宏,王成等同志注入资金入股。还向织金供电派驻本村的第一书记吕荣立下了军令状,承诺该项目若无人投资自己也要想尽办法把它做起来!
种桑养蚕从启动至今已有两年多,2019年种桑养殖蚕给家乡的就业人员带100万元左右的收入。看到这样的效果很开心,王旭说他的计划是把该种桑养蚕项目做成产业链,后期准备生产桑酒、桑茶、建缫丝厂,缫丝、生丝加工、丝绸加工、丝绵加工等,成了名副其实的“蚕王”。
王旭就像蚕一样用朴实勤劳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着力带领群众实现脱贫攻坚的梦想,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去,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赢得了家乡父老的广泛赞誉,成为了新时代劳动人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