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11:13:00 来源: 中国医药报
7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举办了“食品安全知多少 品质消费我参与”主题活动,这是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部委主题日活动之一。
在活动现场,与会专家针对瓶装水是否有塑化剂析出、外卖打包盒等是否存在塑化剂迁移等问题与消费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现场专家通过连线第三方检测机构,用专业的检测数据对塑化剂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生活中哪些地方“潜藏”着塑化剂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检测人员在活动现场为消费者演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塑化剂无处不在
塑化剂,也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增强其柔韧性,容易加工。据专家介绍,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气、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剂的存在。
塑化剂被广泛关注始于2011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塑化剂事件”,当时台湾地区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由于该添加剂已用于500多种饮料等产品包装中,一时间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研究人员的实验发现,服食过塑化剂的白鼠,诞下的后代以雌性为主,而且会出现排卵异常的现象;诞下的雄性后代则生殖器官较正常白鼠小三分之二,且精子数量亦大减。研究结果表明,塑化剂毒性有抗雄激素作用,大量摄入塑化剂可能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
原卫生部于2011年6月1日发布紧急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6月24日又向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发出公函,明确提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但其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也不可用作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
PET材质更加安全
不久前,一则网络传言称“夏日高温下放置于汽车内的矿泉水会有塑化剂析出,可致癌”。针对这则传言,在此次活动现场,第三方检测机构四川众检四方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检测人员通过连线公布了模拟实验结果。
检测人员将5种瓶装饮用水及饮料放于烘箱内,温度设置为恒温50℃,分别于24小时、3天、一周后取样检测塑化剂含量。结果,这些样品中均未检出塑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饮料瓶的材质都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专家表示,PET饮料瓶是当今国际上使用量最大的饮料包装。由于PET材质本身柔韧性较强,因此在成型制造中不需要添加塑化剂,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塑化剂的安全隐患。
打包盒不可再加热
除了对瓶装水及饮料进行塑化剂检测外,检测人员还针对外卖打包盒、一次性纸杯、仿瓷儿童餐具、桶装方便面等商品进行了检测。
据了解,检测人员对于一次性纸杯,主要检测其倒入热水后的情况。对于仿瓷儿童餐具(密胺树脂材质),分两种情况取样,一种盛热粥之后取粥检测;另一种盛粥后用微波炉加热3分钟后取样。对于桶装方便面,也分两种情况取样,一种直接用热水泡5分钟取样;另一种加水后用微波炉加热5分钟取样。这3种样品中均未检出塑化剂。
对于外卖食品,检测人员特意选择水煮肉片这类高油热菜,观察在高温高油的极端情况下,打包盒是否会出现塑化剂迁移的情况。取样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卖送来直接取样,另一种是将原打包盒盛放的水煮肉片在微波炉中加热3分钟后再取样检测。实验结果显示: 在后一种样品中检出了塑化剂DBP,检出值为0.14毫克/千克。同样检出塑化剂DBP的样品还有趁热装盒的爆米花,检出值为0.14毫克/千克。
对于这个检测结果,四川众检四方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何芸芸提醒消费者:“如果个别商家使用不合格的打包盒,再用微波炉加热,就会加速塑化剂迁移。另外,大家在购买爆米花时,不要在爆米花刚爆出来还特别热的时候马上装盒或装袋,一定要等它降温晾凉,以免塑化剂迁移,造成安全隐患。”不过,何芸芸同时表示,虽然部分样品出现了塑化剂迁移的情况,但是消费者大可不必因此闻“塑”色变,持续大量摄入塑化剂才会有安全风险,因而,一定要在正规渠道消费或购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食品。
文、图/《中国医药报》记者 李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