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保供水 稳粮仓 暖民心 齐心协力打好抗旱保收攻坚战
2025-08-15 18:18:33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食安观察网
本刊讯(记者 蔚宏奎 )当前,正值襄阳市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等大秋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但因高温干旱、降水偏少,大秋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全市上下千方百计抗旱情、保供水、稳生产,通过全员齐动、部门联动、高效灌溉、统筹协调等多管齐下方式,全力保障群众用水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需要,打好抗旱保收攻坚战。
旱情就是命令
当前,襄阳市在田秋粮面积634.6万亩,其中水稻304.7万亩、玉米面积304.6万亩、大豆12.6万亩;在田秋油面积114.5万亩,其中花生91.1万亩、芝麻22.3万亩,秋粮秋油面积均呈现稳中有增态势。
襄阳市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丰收事关全年粮食生产稳定。7月以来,襄阳虽有两次降雨过程,但较常年同期偏少27%,仍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大部分地区出现35℃以上高温。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及不均导致枣阳市、襄州区、老河口市等部分区域出现中度到重度旱情。据统计,受持续高温干旱和水库蓄水偏少影响,襄阳77.74万亩农作物出现旱情。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充分认清当前抗旱形势的严峻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抗旱保收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坚决打赢抗旱保收硬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各调研组分赴各地密集督办,要求相关部门全力以赴落实落细抗旱措施,加强旱情监测预报,科学调配水源,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抗旱减灾指导,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受旱情影响较大的枣阳市、襄州区、樊城区分别于7月18日、7月12日、7月11日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全市累计启动抗旱机井4863眼、调用抗旱水泵14106台,灌溉面积达408.67万亩次。
枣阳市是“旱包子”上的“旱尖子”,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1.4万亩。该市两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三次启动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水利、气象、农业等部门建立常态沟通机制,通过科学调度水源、广辟水源,精准施策,做好群众安全饮水和农田抗旱保灌工作。
凝聚抗旱力量
面对旱情,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抗旱保收。
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开展奋战100天全力夺取秋粮丰收行动,联合市水利部门组成7个调研指导组,分赴各地开展抗旱减灾工作调研指导。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出台水稻、玉米、花生等防范高温热害技术措施,分类制作科学抗旱短视频,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包片指导各地抗旱保苗。全市各地发布抗旱技术指导意见和短视频共144个,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抗旱指导2147人次。水利部门通过泵站、渠道、河道相关水系跨区域调水,协调组织疏通供水渠道,组织抢修泵站机组、架设临时泵站,为干旱缺水区域提供用水保障。植保部门加强大秋作物病虫害防治,其中水稻防治面积达216.81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22.3%。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7次,发射增雨火箭弹82枚。供电公司调配3台发电车支援抗旱应急工作。财政部门筹集应急资金,解决骨干泵站提水电费等。
各地统筹使用中央农业防灾减灾资金和省级抗旱补助资金,支持抗旱保收。其中,枣阳市政府投入经费365.59万元,统筹抗旱补助资金200万元,提水调水0.67亿立方米,清理沟渠104条,维修机井34眼,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3次;襄州区统筹抗旱补助资金200万元,提水调水0.94亿立方米,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3次。
科学施策抗旱
当前襄阳夏玉米正处于抽雄吐丝期,对缺水非常敏感。持续的高温干旱,会影响玉米花粉活力,导致授粉不良,出现“花粒”“秃尖”现象。眼下,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抗旱,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在樊城区太平店镇,农技专家仔细检查玉米植株生长情况。该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张随成告诉记者,该镇玉米面积约4.3万亩,通过铺设滴灌带、实行水肥一体化喷灌,确保玉米长势良好。
襄州区农技部门加大技术扶持力度,采购农药和防治设备,全力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并指导农户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抗逆性。
宜城市采取“一喷多促”抗旱保收。在郑集镇金铺村一处水稻示范基地,2台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为水稻喷施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杀菌杀虫剂等混合药剂,为水稻稳产增产打下基础。农技人员章焕焕告诉记者,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当地采取浅水勤灌、日灌夜排等措施,降低土壤温度;对于水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利用轻小型提水泵、移动式提水泵、移动式灌溉车等设备取水,做到能灌尽灌、应灌尽灌。
在襄阳,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玉米是主粮之一。市农科院探索出“2行玉米套种4行花生”的宽幅间作模式,让两种作物在同一块田里“和谐共生”。这种高低搭配、优势互补的种植方式,能有效稳住花生和玉米产量。
在有效分配水资源方面,枣阳市采取“先水稻后玉米”精细配水策略,放水2.05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95万亩次。襄州区采取“蓄、放、调、提”等措施,放水2.4亿立方米,“一喷多促”作业面积达132万亩,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性。
引丹渠工程担负着襄阳市“一市三区”(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及襄北农场160万亩农田灌溉和大部分乡镇生活供水任务。在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引丹渠工程采取轮灌、先远后近、先急后缓、先直灌后充库等科学调度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累计向灌区供水1.2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6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