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动起来!牵住提升大学生体质的牛鼻子

2020-09-28 14:06:51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坚守传统,选定基础体育项目,创新考核,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就牵住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牛鼻子。
 
  
  动起来!牵住提升大学生体质的牛鼻子
  
  ——青岛滨海学院体育工作探索纪实
  
  刘志明 本刊记者 朱有刚

 
  
  跟踪调研:一组“逆势”的体质调研数据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与2010年相比,19岁至22岁年龄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女生身体素质指标有升有降”;“以50米跑为例,该年龄段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的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7、0.04、0.04、0.01秒。”调研结论:全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而大学生身体素质却持续向下。
  
  2018年6月30日,青岛滨海学院学生体质变化抽测结果出炉:随机抽查的1000名(男、女各500名)在校生,与入学时相比,在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整体上没有下降或有一定提升。以50米跑为例,被测男生平均提高0.05秒,女生提高幅度更大,约为0.06秒;在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学生认为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比高中时要好。
  
  青岛滨海学院学生体质“逆势生长”,走出了高校学生体质“山重水复”的困境,踏进了“柳暗花明”的佳境。
  
  把脉诊断:高校体育的“时代综合症”
  
  王冰(化名)是某高校大一男生,体胖,喜欢电子游戏和“看球”。6月29日下午没课,其计划是午睡后挑战“欢乐六边形”(一个手机小游戏)好友中的最高分,然后,看世界杯录像和实况转播。晚饭准备叫外卖。现代社会优越的物质、技术条件,造就了一批大学里的“宅男宅女”。
  
  李彤(化名)是某高校大三女生,学习很好,但体质偏弱,最怕体能测试,可每学年测试也都“幸运”过关——鉴于学生体测工作量巨大,体育老师有时动用班干部帮助检测,李彤就是在同学“帮助下”的“幸运一族”。与她不同,她的舍友张华(化名),高中时练过体育,大学体测标准对她来说完全“小菜”,从不练习,每次测试轻松过关,只不过成绩越来越低。大学生体能测试是学生毕业的一道关口,但现实中,体测“门槛”对二人形同虚设,体质相比原来也都有所下降。
  
  2010年,在调研大量高校体育工作材料基础上,青岛滨海学院对其“症结”做出了基本把脉与诊断:
  
  当今的高校体育患了“时代综合症”,其“症状”为高校学生体质整体下降。
  
  主要原因可概括为:科技发达,生活条件优越,学生坐享便利,所以不愿动、不需动,最终懒得动;大学体育课,尤其是大一过后的体育课,注重专项技术培养,体能训练减少,学生上课“少运动”;体测手段落后、考核“放水”等情状,对体育短板学生“难促动”;对学生体育组织指导不力,特长、兴趣生“难带动”。总之,学生少运动,运动难“主动”,体质出“漏洞”。
  
  解决思路:体质提升,主要在个人、在课下;学校组织引导不可或缺,责任重大;跑步(长、短跑)对肌肉力量、肺活量、爆发力、耐力等体质要素均有锻炼作用,确定以跑步为提升学生体质的“龙头”项目、必抓项目;采用科学考核机制,保证跑步锻炼落到实处,让所有学生真正“动”起来。
  
  总之,要“牵住增强学生体质的牛鼻子——选定项目(跑步)、创新考核、促进优长、培养习惯,让学生千方百计“动”起来。
  
  “探索创新”:让不爱动的“动“起来
  
  完成学生体质达标(残疾与医院证明不适合运动者除外),难点在于体质偏弱者,而这部分同学往往也是不爱运动一族;让他们动起来,青岛滨海学院在落实解决思路上做出了有效探索。
  
  一是出台政策落实跑步在提升体质工程中的“龙头地位”,规定:学生毕业需满足体育测试双达标,即《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学校跑步测试标准。学校跑步分150米、800米、1000米三项,其标准由一组(10人)达到和略高于国家50米跑标准学生的实际速度平均值确定,比如,150米跑合格成绩男子为24秒25,女子为31秒75 。为保证体质不反弹,学校还对学校跑步项目加大测试频次。
  
  在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学校每学期都进行校跑项目体能测试,在校期间本科生共取得8个成绩,专科生获得6个成绩,全部合格方可毕业。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坚持锻炼。客观来讲,对体质偏弱和不爱运动的学生促进更大。
  
  然而,“新政策”下的测试工作,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原因是体质偏差生往往一次考试不能过关。可多次测试,又无限量加重教师负担。如何增强学生测试自由度,在无限增加次数的情况下还能解放教师?针对这个几乎“无解”的难题,2010年,青岛滨海学院“跑歩智能测试系统”应运而生。
  
  2018年6月20日晚8点,在青岛滨海学院操场上,艺术传媒学院大二学生沈佳欢在跑步测试起点设备上按下指纹,然后听到指令起跑,到终点再以相同手指按压终点设备,设备即刻报出了“31秒40”的成绩。她长舒了一口气:“150米跑,本学期第八次测试,终于过了”。继而兴奋地说,“以后体测估计没问题了,照这速度,我100米成绩比高三时最少能提高0.5秒,爆发力和肺活量也自感提升了,立定跳远等体测肯定没问题。” 而此时,很多同学还在做着准备活动,等待测试。这就是青岛滨海学院“跑步智能测试系统”,由学校自主研发。
  
  “短跑智能测试系统”以指纹识别测试学生,以红外线进行短跑成绩测试。学生在指纹采集处报名后,就可根据自己时间自由测试,不限次数,直至合格。”文理基础学院的张慧敏同学说,“我原来不爱运动,体质一般,国家体测标准对我来说要求不低。学校每学期都要测试,先是不情愿和同学们一起练习,后来因喜欢这种不受约束的测试,把自己跑步的习惯养起来了。”
  
  青岛滨海学院学生处处长孙健道出了学生“喜欢”的原因:“该系统不但提高了测试准度、自由度,还因为测试不限次数,学生对体测过关不担心,有信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训练积极性,实现了以考促练的初衷。”
  
  “短跑测试系统的设计,有着丰富的创新思考:此设备短跑、长跑都能测试。选择跑步测试,除因为‘跑’是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主要项目外,还对肌肉力量、爆发力、肺活量、弹跳等都有促进。抓住它,也就抓住了学生体质锻炼的关键;学生指纹在测试系统都有登记,指纹的唯一性消灭了以人替考;考试过程全程电子监控,避免测试者用交通工具‘替考’;学生放弃了‘人情’考核的侥幸,尤其是体质较差又不想运动的孩子,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动’了起来,这就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确保学生体质不滑坡,也解放了教师。”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李淑元老师说。
  
  事实证明,学校跑步过关的学生,在学校每年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进行的所有项目测试中,过关率100%。
  
  促进优长:让兴趣特长“嗨”起来
  
  跑步测试系统的考核创新举措,把老师从繁赘的测试中解放出来,为体育工作带来了新局面:“因测试占用课时的情况没有了,老师用于上课和课外指导的时间多了。老师课上保证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术,课下指导使学校特色体育与社团体育获得长足发展。”负责游泳指导的体育教师范晓伟说。
  
  四季恒温的青岛滨海学院游泳馆常年“热闹”非凡。无论春秋冬夏,同学们都能自由享受游泳带来的“福利”。谈到游泳馆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改变,商学院王晓娟同学说:“在游泳课上我学会了蛙泳,游泳已成了我最喜爱的运动。紧张的学习后,游泳能放松心情,强身健体,每隔一两天我都来游泳馆锻炼。”
  
  依托游泳馆多层不等深游泳教学区和10道50m×25m标准泳池资源,青岛滨海学院为大一全体学生开设游泳必修课,这已成为学校体育课一大特色。范晓伟说,“必修课要求并不高,意在让学生学会游泳中的救人与自救基本技能;为突出兴趣特长培养,学校给喜爱游泳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务使精熟一种泳姿”。学生普遍开设游泳课,这在驻青岛高校中尚属首家。
  
  游泳教学,促进了游泳协会壮大,而游泳协会又促成了更多游泳运动教育成果。据了解,自2015年开设游泳课以来,游泳协会由成立之初的20多人扩展到目前500多人;游泳协会有三分之一学生考取救生员和游泳教练员证书;在游泳协会带动下,考取证书的同学越来越多,学校游泳馆也成为救生员和游泳教练员考试考点。
  
  游泳还带动了学校特色体育竞赛项目。每周总有几天(考试期间和假期除外),学校游泳馆还会上演另外一番景象。二十几个体格强健的小伙儿或女同学依次坐在泳池边,手持船桨,喊着响亮的号子,用船桨在水中划出水花,溅在泳池边发出声响,激起划桨者更响的呐喊。这是青岛滨海学院龙舟队日常训练的场景。每逢大赛前一个月,他们就赴黄岛风河水上运动中心强化训练。青岛滨海学院龙舟队成立于2014年,首次参赛,就包揽驻青高校龙舟赛男女长、短道全部冠军。后来,在2016年世界休闲体育大赛等多项较高水平赛事中斩获荣誉。“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展现了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龙舟队精神,已成为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精神的重要部分。”青岛滨海学院社团指导教师王丽娜说。
  
  有力的社团指导,进一步激发了爱运动、有特长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了专项运动水平。学校在驻青高校大运会上多次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运动员都出自各类体育社团。更令人欣喜的是,丰富多彩的社团体育活动还让“慵懒”的同学在耳闻目睹中增加了对运动的“好感”,壮大了社团组织。目前,青岛滨海学院共有体育类社团14个,有正式会员4000多人。瑜伽协会副会长刘欣雨说:“协会每天都在活动室教授基本的瑜伽技巧;非协会成员也可以随时加入我们。现在会员众多,有时在操场集体训练。” “我是看到瑜伽协会集体训练后决定加入的。整齐的队形,优美的动作,有‘沙场秋点兵’的震撼,运动的乐趣和现场阵势互为促进,那心情那场景那感觉,爽极了,社团体育让所有会员‘嗨’起来!” 瑜伽协会会员王静同学说。
  
  “测试系统创新,铸成的连锁反应或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了体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实现甚至超出了当初设想,实实在在发挥了促进学生体质的作用。”青岛滨海学院副校长栾树文教授感触颇深。
  
  培养习惯:让优良传统“活”起来
  
  早晨6点20分,青岛滨海学院的学子们就已走出宿舍,有序排队。随着一声哨响,各二级学院学生队伍按划定区域跑动起来,整齐有序、步伐一致、口号响亮。从1992年建校以来,滨海学院学期内周一到周六,只要无雨雪、无雾霾,早上跑操雷打不动。学生从踏入校门第一天开始,集体晨跑就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每天坚持跑操,保持体能、提高体能的效果很明显,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提到早操,建筑工程学院的程畅同学这样评价,“刚进入大学时,跑早操不是很适应,时间久了,早起跑操渐渐成为了习惯。早操结束我们就去吃早饭,每天的生活有序展开。偶尔因为天气的原因取消了跑操,反而扰乱了生活节奏,还真有点不习惯。”
  
  清晨,会经常看到清新阳光贸易有限公司员工们晨跑,而队伍里也经常有一位特殊跑者——公司董事长梁延湖。梁延湖1994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晨跑是他公司的一项日程。“母校培养了我晨跑的习惯。晨跑不仅锻炼体质,还能形成规律作息。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跑练了身体,也为做好一天工作提供了准备时间,让工作、管理更加从容。员工晨跑,公司提供早餐,锻炼、营养都跟上,还能提前安排自己的工作,一举多得,对员工和公司都有好处。”
  
  “早操由坚持到习惯,不仅是运动的问题,学校要求步伐整齐、队伍整齐,同学们必须照顾全体,并且,跑操中意志培养的成分占很大比重,团结合作顾大局,培养意志要坚持,跑操在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上作用很大。而这种品质,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日益重要。”从滨海学院毕业、考研后,又回到学校任教的刘菁老师说。
  
  “对学生来说,集体跑操不仅是增强体质意志,培养锻炼习惯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养成人人吃早餐、学习早安排等很多健康、有益的其他习惯,作用是直接多元的。好习惯多了,坏习惯就少了,习惯还有长效性,让人受益终生。跑操是简便易行且成效很高的优良体育传统,但目前看,这种传统在高校中实行的不普遍。以我们的体验,抓好跑步项目,辅以创新考核,并让集体跑操传统‘活’起来,这一个创新,一个坚守,不失为牵住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牛鼻子”,是体育育人的好办法。”青岛滨海学院校长韩方希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