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12:25:30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彭冬 乌海市检验检测中心
摘 要:现如今,真菌毒素检测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其中,如何出具准确可靠的结果尤为受到重视。因此,需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及控制检测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进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信。本文从取样、制样、前处理、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逐一阐述,希望能为提高检测工作质量、降低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菌毒素 检测 控制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学府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等,其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包括致癌、致畸等。通常而言,真菌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较低,通常只有ppm或ppb级别(ppm级别相当于32公斤粮食中的一颗),且真菌毒素分布不均——分布位置比较集中、单一,高污染区域和低污染区域的浓度相差数千倍。因此,如何取样是检测真菌毒素的关键,要做到取样位置恰当、取样量合适。
1 取样
一般而言,取样原则包括数量保证、随机抽取、机会均等、没有倾向性等方面。同时,较为理想的采样量一般需要大于1kg,总样品数量达到4kg,缩分样品量达到2kg,实验室样品量达到500g。此外,抽取点位要均匀分布,位置合理,随机但不能随意,即科学布点、选取中央位置,还应在易发生霉变的位置适当增加点位。
2 制样
制样顺序是先磨后分,还是先分后磨?真菌毒素的分布位置较为集中,可能一批粮食中的某一个点位才会存在真菌毒素,如果采取先分后磨的原则,很可能会将受污染的点位划分出去,从而造成检测结果出现“未检出”的尴尬局面。例如,10颗玉米中1颗含有真菌毒素,那么检出的可能性只有10%,而未检出的可能性有90%。所以,实验室应采取先研磨后分样的方法,进而保证制样的均一性,让样品更加均一,检出值更加可靠。
粒度大小为多少才最合适?粒度太大易导致混合不均匀,存在取样误差,提取难度大,导致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粒度太小又会增大杂质的提取度。经过反复实验发现,20目是检测真菌毒素的最优粒度大小,可使样品混合更为均匀,提取也更充分,检测误差最小。
科学分样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本实验采用四分法分样,即将样品混匀后平均分成4份,然后将对角2份混匀后再分成4份……一直执行此操作直至完全混匀;或采取分样器进行分样,然后将样品混合均匀即可。
3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选择
真菌毒素的检测有以下3种方法:色谱方法、ELISA及试纸条,其各自的优缺点见表1。
当前,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法,也可根据各自需求选用适合自身的方法。例如,现场检测通常只需判断样品有无定性测定,可选用试纸条,方便快捷的同时降低成本;企业自检往往批次多、数量大,时间紧,但只需一个大致范围——在合格区间内即可,故可选用ELISA进行多通量同时检测,该方法成本较低、检测快捷且对人员要求不高。如果需要对样品精确定量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则要选用仪器法,常用仪器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其检测精度高、检测限较低,相对而言检测结果更为精准。
仪器法检测的简单检测过程为:碾磨分样、萃取、净化、上机分析,其中,风险控制点包括如下几项。①免疫亲和柱必须在5~6℃储存,不得在室温下放置,也不得冷冻保存,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②样品过柱流速十分关键,因为抗体与毒素反应需要时间,过快过柱会影响回收率,故自然状态过柱是最优方法;淋洗可加快过柱速度,洗脱时需稳定流速把真菌毒素全部洗脱下来。③净化完试样采用氮吹吹干,用流动相复溶,取样体积必须精确为1mL,因为该体积要参与最终的结果计算。
4 真菌毒素检测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的简单方法就是随样品做空白试样和质控样进行质量控制,但质控样的价格相对昂贵,故可采取有证标准物质进行高、中、低3个浓度的加标回收以进行内部评估。外部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就是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通常选用前者,方便快捷,评估更加准确。
5 结语
只有合理的取样、正确的制样、选对合适的方法、做好质量控制,才能更好地检测真菌毒素,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