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山东

中华茶座·陈光标 | 烟火温度 朝花夕拾

2023-07-19 16:54:50 来源:

“我对高调做慈善从来就没后悔过,陈光标前半生的高调慈善应该说已经载入了中国史册,这就是我开始人生奋斗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人家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他的爸爸、爷爷、太爷爷……是好人,不然我们做人走进社会干什么呢?不能白白地走一趟!”

——陈光标

“浇灭不了的永远是烟火里的温度,和那些执着而有态度的人们,有态度、有温度、有力量正是形容标哥身上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骆驼精神’,这些都值得当代人学习,致敬标哥!”

——陈光标的员工

刚开始和陈光标接洽采访的时候,我称呼他“陈董”,他很亲切地让我叫他“标哥”,知道了我也姓陈,就称呼我为“本家小妹”,给我发了好多讲述“陈”姓历史的资料链接。后来到了南京,我发现身边的人,无论他的朋友还是员工,都称呼他为标哥,“标哥”也似乎已经成了他特有的“昵称”“网名”。所以,比起企业家、慈善家“陈董”,我其实更想了解的是“标哥”。

所幸,最后一期采访,我们来到陈光标家中,融入他平常的生活,和他在花园里轻松随性地聊聊心里话,度过了一个幽静惬意的上午,也了解到了他的员工、儿子、妻子……这些身边最亲近的人心目中的“标哥”。

今天,他不再是满身光环的企业家、慈善家,只是一位亲切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朝花夕拾”,娓娓道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标哥”的喜怒哀乐、生活点滴。

企业家中的歌星,慈善家中的秀达人

陈光标爱唱歌。这一点只要稍微了解他的人,都不陌生。我还不认识标哥时,刷抖音、朋友圈就会时不时刷出来“陈光标唱歌”的各种视频,除了慈善,这是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来到南京,标哥在给我们的接风宴上大秀歌喉,除了他最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天仙配》和《上海滩》。特别是“浪奔,浪涌……”的歌声一响起,赞叹、欢呼、掌声……阵阵爆发出来,整个宴会的宾客都“嗨”爆了!

陈光标在宴会中为朋友献唱

常有人开玩笑说陈光标是中国企业家中唱歌最好的,对此标哥表示,对唱歌对音乐,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家里装了全套的卡拉OK,抽空就练上几曲。“不去歌厅练吗?”我好奇。他说,自己从不去歌厅、夜总会之类的娱乐场所,因为做榜样首先要严格自律,即使正常娱乐,也要警惕“瓜田李下”,不要让人抓住把柄做文章。“我每天出门,感觉东南西北有四个摄像头对着自己。”这是标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高调做慈善成为名人,受到公众关注,他就时刻严格审视自己的言行,“高调也要有底气。”

他认为,这就是高调做慈善的好处,高调不仅是一种号召力量,同样也是一种监督力量,让你时刻自我监督,谨言慎行。

除了唱歌,标哥的业余爱好非常丰富多彩,变魔术、踢足球、打篮球、游泳、跳舞……都是他闲暇喜爱的消遣。踢足球是他从小的梦想,家里客厅正中的陈列柜里,还摆着年轻标哥穿着运动衣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还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小鲜肉”,对比如今的成熟儒雅,开始我都没认出来,还以为是他小时候崇拜的足球明星。他说现在还经常到附近的足球场踢上一场。

陈光标在宴会中为朋友表演魔术

而魔术,是他中年以后迷上的。随着生意和慈善都越做越成功,朋友圈也越来越广,慷慨好客的他家里常常宾客满堂,变个小魔术瞬间就能吸引住所有宾客,可不是最有意思的娱乐吗。在给我们团队的接风宴上,标哥当然也露了一手,直到采访结束,我们还一直软磨硬泡让标哥揭秘,然而,魔术师的秘密哪能随便泄漏,整个行程都勾得大家心痒难耐!

慢慢的,标哥把自己的爱好练成了才艺,不但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性情,更为他搞慈善活动提供了很多好素材、好点子,比如2009年在贵州毕节开的“陈光标个人演唱会”,给到场的农民每人发一对猪、一对羊,让他们在听完演唱后,回家还能养殖猪羊致富,这就是由唱歌受到启发、有趣又接地气的好点子!

而在倍受争议、顶着巨大舆论压力艰难前行的日子里,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了他精神养分的来源,帮助他舒缓压力,更帮助他享受生活、思考人生,从而继续负重而行。

“儿子是我心中的NO.1”

熟悉标哥的人都知道,他的小儿子陈环保是位少年钢琴家。爸爸爱唱歌,儿子爱钢琴,标哥很自豪地说环保肯定遗传了自己的音乐细胞:“环保7岁就跟钢琴大师郎朗学习,参加了十多次国际、国内的钢琴比赛,从来都是一等奖。”

父子俩也是彼此的“知音”,在音乐上经常交流合作,标哥演唱,环保伴奏。标哥那场著名的贵州毕节扶贫演唱会,当时年仅8岁的陈环保就已经登台为父亲伴奏;去年国庆节,父子又合作了一首《我爱你中国》。

谈到这些,标哥笑得合不拢嘴,更忍不住掏出手机给我们展示儿子的成绩单,以及父子的日常微信对话。“爸爸,这个学期我的GPA又考了满分……”标哥嘴角噙着微笑念道,继续边翻找成绩单边对我们说,“钢琴只是环保的业余爱好,他目前在美国,在全球排名前三的大学读书,很多课程都是满分!”

对两个儿子会有硬性要求吗,比如要求儿子一定要考出什么成绩?我提出一个几乎所有中国父母都存在的问题。

“当然,肯定会有要求啊,”标哥说,“因为我的母亲一天学没上,一个字不识,父亲是高中生,我们一家都是地地道道、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我希望我的孩子要比我再跨越两三层,所以从他们小时候就潜移默化地去教育他们做慈善、做环保、做各种活动。但要求他们必须要考第一或必须怎样,这个没有。我只是一直在引导他们做最优秀的人。”

“最优秀的人”在标哥的定义中不是成绩考第一名,而是在学习、交朋友、处理公共关系等多种方面发展综合素质。标哥特别强调要教孩子怎么“做人”,他说,现在很多孩子学习很好,但不会为人处世,这样走上社会就无法适应。从陈环保上初中时开始,标哥就在他学校门口的饭店存上一笔钱,让他经常请同学、朋友吃饭、过生日,也教育孩子要给朋友送礼物,所以孩子们从小养成了慷慨大方的性格,很会招待朋友,“我儿子很小就知道聚会时中途偷偷溜出去埋单。”

作为父亲,标哥已经给两个儿子奠定了很高的基础和标准,他期望儿子超越自己,会不会对儿子有很大压力?

“有压力是对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标哥一直教育儿子们独立,“中国有句俗话‘望山跑死马,指望谁都是假。’爸爸妈妈一年年的年纪大了,你们自己要独立在社会上生活大几十年,靠任何人都是假的,一定要靠自己。”标哥也很欣慰地告诉我们,两个儿子都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为人处世、综合能力在富二代中敢说是名列前茅。“他们在我心中就是NO.1,”标哥自豪地说,“将来至少比我强两三倍没问题,哈哈……”

全家改名背后的故事:将慈善做成“行为艺术”

2003年南京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成立,陈光标“左手做环保”的事业正式启航,第二年春节,他便将自己和家人都改了和环保有关的名字:大儿子叫“陈环境”,小儿子叫“陈环保”,就为了告诉大家要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赚昧良心的钱。

同时,夫人改名为“张绿色”,自己则是“陈低碳”,后又改为“陈光盘”。说起改名“陈光盘”,那又引出了标哥另一个有趣、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慈善活动“光盘行动”。

陈光标带员工到各饭馆酒店吃剩饭,呼吁“光盘”

那是2009年,标哥从“陈低碳”改名“陈光盘”,当天晚上就带领50名员工到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酒店吃客人的剩饭剩菜,这一“光盘行动”引起了轰动,连续十几天霸占了全国许多媒体的头版头条。标哥坦言,自己之前曾在《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节约粮食是最大的慈善》,但并没有激起多少水花,他便思考如何才能让“光盘行动”推广起来,于是想出用这样一种夸张的“行为艺术”的方式,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引起了舆论热议,更引发了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标哥也受到央视的邀请,拍摄了公益广告在新闻频道播放了半年之久。之后的十几年直至今天,“光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共识,可以说已“铭刻”在老百姓的思想里。“正儿八经写一篇文章没什么人关注,‘行为艺术’做起来,你看现在到饭店吃饭,到处都是‘光盘行动,从我做起。’大家都知道了要适量点餐。”标哥语重心长地说,“很多人说,‘光盘行动’节省的粮食,价值胜过给国家捐款一万亿。另外我也不赞成‘打包’,因为一次性饭盒无法降解,又会变成生活垃圾被填埋,污染环境。还是‘吃多少,点多少。’”

通过“光盘行动”,标哥意识到了高调做慈善的意义,中国有句古话上半句说“好事不出门”,这句话很现实,标哥以及其他投身慈善事业的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怎么让慈善行动和意义广泛地传播出去,让大众了解、跟随、效仿,真正在全社会推广开来,起到作用。多少有意义的慈善概念和行动的推广都是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结果石沉大海。一个慈善家个人捐再多钱,比起全社会的需要来说都是杯水车薪,真正有效、有意义的慈善是能调动起全体公民的积极性、参与性,让这一慈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让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地去执行。而标哥用新奇的点子、夸张的行动将慈善做成“行为艺术”,比起单纯的捐款或苦口婆心地呼吁更能吸引老百姓和媒体的眼球,引起热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是真正掌握了“流量密码”。我把这叫做“巧慈善”,而标哥也可以称为早期的“流量鼻祖”。

然而,“好事不出门”的下半句是“坏事传千里”,标哥的高调慈善火了,各种负面的声音和质疑也变得满城风雨,被说“浮夸”“作秀”,还有“诈骗”,有人说“首善其实是首骗”……虽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陈光标的正面的宣传和评价一直是主流,但正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老话,负面的声音往往更容易引人注意,或许这就是人类“猎奇”天性使然,虽然很无奈,但标哥还是潇洒地笑笑说:“我知道老百姓们、网友们对我还是支持、鼓励占了绝对多数,几十年来我一直很感谢这些正面的力量陪伴我一路走来,对于少数负面声音、特别是造谣诋毁我都是一笑而过,不会让它们影响我,因为我心里非常坦荡。”这就是当前最热的概念“不内耗”,标哥也借此给年轻人衷心的建议,专注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全力以赴地实现,只要做到有利社会、问心无愧,遇到阻碍和争议,不要内耗,不要让这些外在的杂音消耗自己的精神,阻止自己前进的脚步。“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

“我对高调做慈善从来就没后悔过,陈光标前半生的高调慈善应该说已经载入了中国史册,这就是我开始人生奋斗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人家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他的爸爸、爷爷、太爷爷……是好人,不然我们做人走进社会干什么呢?不能白白地走一趟。”这是标哥的心里话。

孩子·爱人·父母 慈善·高调·裸捐

“陈光标做企业20多年,没向任何一家银行、企业,或者亲朋好友借过一分钱。有人说我做慈善是为了拿工程,我一直有一个原则:捐款的地方不经营,经营的地方不捐款。你们可以查查,陈光标有没有靠着慈善捐钱去拿工程。”标哥笃定地对我说,由此我发现,他属于“付出型”,总想要帮助、照顾别人,同时又很严苛地律己,就是不懂得向人求助。这样的人格很强大、也很高尚,但往往伴随着误解和孤独。

标哥曾说起,儿子小时候是不理解、不希望他高调做慈善的,也因为盛名之下的负面舆论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创伤。标哥虽然始终笃信自己的做法,但也不得不为了儿子做出妥协。“那么现在呢?儿子长大了,支持你了吗?”我问。

“也没有,”标哥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儿子说,老爸你年龄大了,脑瓜可能不够用了,好事照做,尽量不要去宣传啦;你嘴笨,不会说话,应变能力也不行,心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你一开口就容易让人家抓住把柄做文章,我怕你受伤害。”儿子的忧虑和担心,虽然和标哥的理念不一致,但每每想起,总会让标哥内心感到阵阵暖流。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在“高调”的问题上父子理念有冲突,那么在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裸捐”上,儿子们是否能接受、理解和支持父亲呢?这可是真正关系到儿子们一辈子切身利益的大事。

同样是2009年,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富豪和慈善家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到中国访问,并举办了著名的“巴比晚宴”,陈光标带着大儿子陈环境应邀出席,并在宴会上当众向全国人民承诺“裸捐”。对于这一惊人举动,父母、爱人、两个儿子全部表示支持。

陈光标与陈环境参加比尔盖茨&巴菲特晚宴

我实在好奇,对于年幼的儿子来说,本来可以靠着祖荫庇佑一辈子过富贵日子,好好的“富二代”却突然发现本属于自己的巨额遗产“煮熟的鸭子飞了”,难道没有一点对父亲的意见,和内心的挣扎纠结吗?标哥坚定地回答:“没有,非常干脆地支持,我儿子对我说,爸爸,我问过爷爷奶奶,他们没有给你任何财产,你也凭自己努力奋斗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我们非常感恩你把我们培养成人成材,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标哥告诉我们他给两个儿子分配财产的标准:每人结婚时,赠送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一辆车和10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想……”标哥哈哈大笑,“环境结婚时我已经按这个标准给了,环保结婚时也一样。”

“但我相信,儿子将来会比我强很多!”标哥再次强调对儿子的信心,说到这里,语气又认真起来,充满了郑重和深情,“如果孩子不懂事,没有对财富的驾驭能力,你给他留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我看过很多富一代给孩子留下巨额财产,却被慢慢败掉了。我把财产提前拿出来,比如投入到现在国家提倡的助农上,能帮助多少人,改变多少家庭啊!钱存在那里,只是一个数字,有什么意义呢?富人要做到‘富而有德,德富财茂’,有德,财富才会茂盛。做人一定要有信仰,一定要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我非常相信因果关系,‘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有好报。”

那父母和爱人呢?父母在一贫如洗中将儿子抚养长大、培养成才,爱人多年来默默当着背后的女人,扶持丈夫一路走过许多艰难时光,他们同样因为标哥高调的慈善经受了巨大舆论压力,付出、承担了这么多,在标哥功成名就之后,本来能用标哥的财富享受晚年,他们能接受就这样将自己应得的收获全部捐出去吗?

陈光标与父母合照

“我的父母生活很简单、朴素,衣服都是十几、二十块钱一件,自己在村里集上买的。两位老人现在还保持每天早晨6点起床,在农田种地至少5小时,吃自己地里种的粮食蔬菜,每个礼拜吃顿肉,一个月也就花一百来块钱。要钱干什么呢?他们都支持儿子拿钱去帮助人。”标哥说,欢迎大家到自己老家去看看,看望热情好客的两位老人,看看越来越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而对于爱人,他用一句话总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如果夫妻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我捐钱肯定家里得天天吵架,毕竟我的钱是夫妻共同财产,有她的一份,我捐一个亿,就有5千万是她的。我爱人对钱没有概念,她对我的态度就是‘你爱怎么捐就怎么捐’。”

与“雷锋”时空对话

标哥的慈善之旅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荆棘与坎坷,他总是给外界展示出积极阳光、乐天向上的面貌,把所有心酸和疲惫留给自己,这一路走来,感恩于家人的支持、国家的肯定、群众的鼓励,另一个一直支撑他的重要力量就是他从小到大的精神偶像——雷锋。

在之前的访谈中标哥聊过,父亲给他起名“光标”并督促他从小背诵《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两本书,希望他以雷锋为榜样,成为“光明的标兵”,上学之后又系统地接受了雷锋教育,详细深入地了解了雷锋其人其事,因此,雷锋是他做慈善的启蒙,是小小陈光标心中远方的光,也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指引。从小到大,他最爱唱的歌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到现在依然,每次在活动、聚会中应邀献歌,这都是首选曲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并赠送陈光标雷锋雕像

刚到标哥的公司,一进正门我就被大厅正中的一尊与真人等高、惟妙惟肖雷锋像吸引了,标哥讲述了它的来历,这正是小学二年级课本中的雷锋雕像“雷锋叔叔在哪里”,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创作。“那尊雷锋像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送给我的,他认为我是‘现代雷锋’,他以‘雷锋’赠‘雷锋’,希望我继承雷锋精神,做更多好事,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陈光标题字《时代楷模》

说到这里,我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给标哥: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做好事不留名”,很多人质疑您如此高调做好事,恰恰是违反雷锋精神的,您怎么看这种声音?

“我和雷锋的区别只在于,雷锋将做的好事写在日记上,而现在是网络时代,百度就成了我的‘日记’,我将做的好事记录在百度上,也算是种与时俱进。我相信雷锋活在现在,也会在网上分享他的好人好事,有句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做好事,就需要有模范人物、模范事迹的引领,才能让大家跟着一起行动起来。”标哥调侃道,“我和雷锋共同点更多哦,你看雷锋在那个时代也挺时髦的,19岁就在天安门前骑三轮摩托车,还穿着皮夹克,用现在的话说叫‘时尚达人’,我也挺喜欢赶个时髦的,哈哈哈……”

身边人眼中的陈光标 员工眼中的老板:

标哥公司的一位员工表示,同事们希望借此次专访的机会,由她代表说几句话,说说大家心目中的“标哥”:

标哥是我人生的伯乐、导师和益友,也是时代的楷模、企业家的标杆、当代最富有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他大爱无疆、厚德载物、为善修德的正能量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人世间的一场修行。

这20多年来,标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做慈善,行好事、做好人,“左手企业右手慈善”。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西南旱灾、郑州洪水、武汉疫情等多起国家重大灾难中,标哥都不畏艰险、风雨无阻地奔赴一线救灾,捐赠款物。这些事迹令我们非常触动且由衷地钦佩!

标哥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直激励、引领着我们朝着目标前进。在日常,他对员工的关心无微不至,每逢佳节或有员工及家属生病住院,标哥都会亲自走访慰问,“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浇灭不了的永远是烟火里的温度,和那些执着而有态度的人们,有态度、有温度、有力量正是形容标哥身上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骆驼精神”,这些都值得当代人学习,致敬标哥!

儿子眼中的父亲:

标哥在美国读书的小儿子陈环保通过视频连线和我谈到他和父亲,标哥总说环保不支持他“高调”做善事,一直是他心中的一点遗憾,但在此次连线中,环保说:“不能说我反对他‘高调’做善事,而是他无论以什么形式做善事,我都支持,高调也好,低调也罢,我反对过度宣传,只要是适度宣传,能服务更多人,引领更多人一起做善事,我是全力支持的。”

而被直接问到对“裸捐”的态度,环保很自信地说:“我支持!爸爸是从一无所有,全靠自己打拼出这份家业,他愿意拿去帮助更困难更需要的人,我很崇拜他;我更相信我自己,能凭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我的事业和人生。小时候,我也经常把零花钱攒下来去帮助身边的人,虽然不多,但等以后我读完书能工作赚钱了,会像爸爸一样继续做更多善事。”

我想,等到我们的节目播出,标哥听了儿子的这番心里话,一定会感动得流泪,儿子比他一直以为的,思想更优秀、格局更豁达,也更加理解、支持和崇拜父亲。

爱人眼中的丈夫:

标哥的爱人标嫂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她从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长年照顾家庭,默默当丈夫背后的贤内助,两天的采访,标嫂只在午餐时间才露面,穿着简单的T恤衫和运动裤,一点不像我想象中的“豪门贵妇”,而是像我身边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妈妈”,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先吃饭再干活,本来她不想接受采访,经不住我的请求,还是简单说了几句:

我从来不管他在外面工作的事,就是专心把家庭照顾好,让陈光标和儿子有个温暖安稳的大后方,我最感恩的是儿子成长得很优秀。陈光标其实是个很善良、简单的人,有时候还有点笨,他很相信人、相信人性是美好的,所以无论做生意还是做慈善,常常会被误解甚至被欺骗,吃过不少亏,我希望大家能了解真实的他,希望社会充满正能量,好人有好报。

两个“彩蛋”

在南京期间,我一直住在标哥公司的客房,有一次上午回房间遇到了保洁阿姨来打扫,我跟阿姨说,我每天早出晚归忙着工作,屋里都没怎么用,不用天天打扫,等我走了一次收拾完就行。阿姨特别热情地笑着说:“那哪行,我一定要努力干活,一点都不能放松,这才对得起老板。”她更骄傲地补充说:“我就是老板老家村里的人,老板富了,就经常带乡亲们到城里来工作,我更得努力干。”她又说到老家:“老板爸妈都不愿住城里,大城市这么好他们反而觉得闷,就喜欢在农村种地,还有和乡亲们串门聊天。欢迎你也去我们村里玩呀。”

离开南京时,标哥派来送我的司机是一位新面孔的小伙子,我奇怪怎么之前没见过,他说自己是新来的,刚退伍的军人,“我就在你们山东济宁当兵,空军,所以对你感到很亲切。”他边开车边聊,“很多人,包括网友都慕名而来想在标哥这里工作,我家乡在标哥老家附近,一直听说标哥,退伍了就想为标哥工作,感觉也是为慈善尽了一份力。”

恋恋不舍地离开南京,在高铁上,我看着窗外快速倒退的树木、田地、风车……感慨万千,一次行程紧张的采访,过去只在报纸、电视、网络中看到的陈光标,现在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标哥”。他从一个媒体上的“传奇”,变成了一个身边的生动的人。他是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模范……收到了数不清的荣誉和赞美,也遭到很多质疑和诋毁,在他身上我深刻了解到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哲理;他又是儿子、丈夫、父亲、朋友……,更是一个爱唱歌、爱运动、爱变魔术的普通人,更让我看到了“XX家”背后烟火里的温度。

慈善家的“朝花”,我以文字来“夕拾”。

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心中的陈光标,又是什么样子呢?

中华茶座·陈光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