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袁志红
苗木水果飘香市场,茶业产业叫响品牌,蔬菜产业成地理标志,百草园中药基地渐成规模……近年来,双溪桥镇坚持规划引领,认真谋划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农业方面依托基础条件,围绕百姓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中药材、苗木、水果、蔬菜及茶叶等种植产业,于2010年推出万亩蔬菜基地和万亩茶叶基地规划后,今年又提出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万亩苗木水果基地规划,这四大基地有力推动双溪农业产业发展,已呈现出勃勃生机。
百草园中药材渐成规模 百合香,芍药艳,贝母满田长成片……沿着一条刷黑的“四好农村路”走进双溪桥镇毛洞村百草园中药材基地,分片栽种的多种中药材映入眼帘。
该村农户历来就有上山采挖、在地里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足以证明这里的土适合种植中药材。这个发现吸引来了对中药材有研究的湖南籍陈浩宇先生。
在双溪桥镇政府的帮助下,在毛祠村打造百草园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有50多个品种,目前已种植面积2000余亩。
“以前的荒山荒地常常出现火情,自从流转做中药材基地后,火情没有了,农民还多了一份收入呢。”分管农业的镇党委副书记陈文韬高兴地说。
陈浩宇告诉记者,百草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种植规模4000亩,分三期推进,一期到2019年底种植1300亩,二期到2020年底种植1500亩,三期到2021年底完成4000亩种植面积。
百草园中药材基地在咸安经济开发区建有加工厂,已与全国饮片厂、医疗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合作,实行原材料定点供应,并计划于2021年完成烘干、冷冻、检测及加工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
区农业农村局干部王春汉告诉记者,由于中药材种植要求严格,只能使用有机肥,养鸡场鸡粪、养猪场猪粪成了基地“香饽饽”,这既解决了基地有机肥来源,也解决了畜牧养殖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还给养殖户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项目建成后年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润700万元,逐年增加20%,带动贫困户就业500人以上。”镇党委书记李伟说,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剂,需要大量人工及时除草,今年5个多月,基地支付农民除草工资200多万元,实现了农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随着园区内“四好农村路”的修通,陈浩宇调整了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毛祠村为核心的中药材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延伸生态乡村游、休闲娱乐、特色中药材及农产品购销等产业链,这不仅减少了基地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价值,还增加了农户的土地租金收入,争取五至十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
苗木水果飘香高端市场
九彬村的七彩苗木,郑良村的蓝莓基地,杨堡村的草莓基地……一个个基地,美化了乡村,带活了经济。
双溪桥镇依托团墩垴林业开发示范基地(即七彩苗木基地),打造苗木基地,该基地由50多个低丘岗地改造而成,位于双溪桥镇九彬村、陈祠村和双溪村三个村境内,涉及村民小组12个,占地面积近万亩,年产值近4000万元。
目前,基地已成功引进武汉林冠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租赁2000余亩,用于种植日本樱花、美国的红枫、加拿大的蔷薇以及白玉兰等彩色苗木和一部分常规绿化苗木,以满足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城市绿化要求;并成功带动周边10余户群众参与到苗木种植、8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四好农村路”建成通车,为苗木运输节约了成本。双溪桥镇将围绕“四好农村路”沿线打造万亩苗木观光和水果种植经济带,目前已争取区林业局支持,正在编制万亩发展规划。
既有高端苗木种植,也有高品质水果种植。位于郑良村的双溪蓝莓基地,由湖北沃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2012年开始培育种植蓝莓,2016年5月正式开园,一经上市就受到市民青睐,首年即实现收入100余万元,成功吸纳固定用工10人,带动周边贫困户20余人。
随着四好农村路网的日益完善,蓝莓产业发展必将走上快车道,有力带动双溪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旅游产业相互连通、盘活全镇休闲旅游一盘棋。
蔬菜品质成为“地理标志”
2016年,杨堡辣椒因品质好成功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
为啥品质好?杨堡河与双溪河交汇处,一片冲击平原,水量充沛,土质肥沃。除了杨堡辣椒,各种蔬菜也发展起来。
位于杨堡村4、5组的杨堡蔬菜基地,由5家蔬菜种植市场主体联合组成,现已建成高标准大棚50亩、反季节蔬菜大棚70亩、大型弓棚500亩、高标准露地蔬菜基地1400余亩。年产蔬菜10000余吨,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并成功带动周边30余贫困户稳定就业。蔬菜主要供应咸宁城区各大蔬菜市场、超市,部分销往武汉,特别是四好农村路建成后,极大提升基地蔬菜外销能力。
在三桥村村委会对面的四季腾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场内,村民们正将苕叶尖斩齐、扎把、装车,忙而不乱。基地负责人郑玉科告诉记者,近期,基地固定15名工人采收苕叶尖,每天可供应亿丰农贸市场1000至1500斤苕叶尖、近500斤辣椒。
三桥村曾是全区重点贫困村,区委书记李文波挂点。2016年经过深入调研后,李文波提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绿色产业——蔬菜,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并帮三桥村联系合作伙伴,于当年5月引进武汉四季腾龙公司发展苕叶尖产业。
“这个产业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招致富不返贫。这种‘长叶不长根’的苕叶尖是省农科院将台湾空心菜和湖北红著杂交而成的新品种,口感、品质在整个北方菜场和武汉、长沙菜市上,均有大量需求。”三桥村支书吴长江说,进行精深加工成薯尖鲜汁(注册品牌千千一绿),打造当地最大的专营薯尖的绿色食品产业链。
目前已形成了反季节设施蔬菜大棚600亩薯尖基地,露天多元化无公害有机蔬菜1000亩、药用丝瓜361亩、总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已经吸纳当地的63户贫困户就业,吸纳当地的农民工200余人就业。提高了村民收入,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
双溪,向中国地理标志的蔬菜要效益,从杨堡村蔬菜基地到成功辐射带动的三桥、郑良等周边设施蔬菜,还带活了大路蔬菜的发展,有力保障咸宁市“菜蓝子”的供给,满足了本地日益增长的蔬菜需求。
茶叶模式合作促共赢 在双溪桥镇九彬村汪大珍茶叶基地,一行行茶叶如波浪起舞,一个个生态捉虫黄板点缀茶间,一个个采茶人指尖飞舞,形成一幅劳动者采茶山间的动人画卷。
这是镇委、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点扶贫开发项目。咸宁市汪大珍茶业有限公司采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经营。由公司负责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和参与农户的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农户参与茶园建设与管理,确保茶农的种植效益。
“镇党委、政府先后为基地争取幕阜山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200万元,才得以顺利扭转土地,解决了生产厂房建设、机械及加工设备添置的资金。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基地发展不可能这么快和顺利。”汪大珍茶叶基地负责人张利深有感触地说。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近千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公司建成1500亩的标准示范茶园,每年吸纳固定用工8户,临时用工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占50%以上,每年为周边贫困户50余户增加务工收入40余万元,有力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四好农村路的修建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种茶积极性,为镇域的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提供有力的保障,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可达800万元以上,纯利达200万元以上,每年可为每户增加收入2-3万元。
镇党委书记李伟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政府要求,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立足双溪实际,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制定好全域规划、集镇建设规划、重点村湾产业发展等规划,打造更多农业产业基地,致富乡村农民。
转自咸宁新闻网(记者 傅辉 特约记者 胡剑芳 通讯员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