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14:39:34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第二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在京举办,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 张聪 本刊记者
9月24~25日,第二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食品学组主办,旨在帮助相关单位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了解基础标准及过程标准的研究进展,以及示范过程控制中如何进行微生物危害识别、风险分析、技术应用和措施改进,从而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的适用性和质量控制水平。
图1 会议现场
第二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围绕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的制修订进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及应用、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等相关议题展开,邀请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相关专业委员,以及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及检测机构的微生物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监管部门、食品企业、检验检测单位等专业人员和微生物检测仪器与试剂参展商共计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期间,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食品学组召开年度工作会议,聚焦“食品学组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计划”,并就参与微生物标准跟踪评价、推动相关标准和技术培训走进企业、开展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与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研讨。食品学组致力于将前沿理念与技术真正地落到实处,科学引导和助力推动微生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4日上午,大会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郭云昌主持,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原副司长、研究员张志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秀梅分别致辞。此外,食品微生物行业专家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10余场精彩的演讲。
图2 张志强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原副司长、研究员
张志强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这对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故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微生物标准,推动全基因组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做好标准的跟踪评价,从而提升全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图3 刘秀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刘秀梅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即从注重终产品检测转变为注重过程控制。本届大会中,多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的参加和报告将为参会者带来更多重要的资讯,注入更多坚实的力量,也将更好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危害识别、风险分析、技术应用和措施改进的能力,进而提高相关实验室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水平。
图4 杨瑞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的制订与需要探讨的问题》,他详细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订的依据和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及要求。杨瑞馥强调,国家标准经过立项、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两次专业委员会审查、公开征求意见、技术总师会议审查等层层把关才能得以批准与发布,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以强化食品安全标准的深度与可执行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微生物风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图5 陈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副院长兼总工、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副院长兼总工陈颖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型溯源》,她不仅阐述了病原微生物分型溯源的意义,还对不同分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介绍了分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实际应用。陈颖表示,根据细菌的生化或基因特征来分析不同来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明确其传播途径,对细菌性疾病暴发的追踪溯源及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合理的分型方法是有效分型的核心,准确的数据分析是分型应用的关键,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能够促进分型的实施。
图6 陈谋通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谋通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数据库构建》。该报告从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遗传多样性、存在的问题、风险识别研究、科学大数据库的构建,以及未来工作设想这5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菌种资源库和风险识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为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致病机制、风险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4日下午的会议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杨瑞馥主持。
图7 樊永祥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樊永祥博士的报告题目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工作进展》,他概述了“十三五”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樊永祥还详细介绍了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的组织构架图,以及202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公开征求意见及待发布实施标准的情况。
图8 郭云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郭云昌博士的演讲题目为《我国食品中微生物指标及其限量设置现状与发展趋势》,他介绍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微生物指标及其限量设置的现状,并重点讲解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的修订进展。此外,郭云昌还对我国食品中微生物标准的发展趋势提出独特的看法。
图9 崔生辉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研究员崔生辉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制订进展》,他通过比较散装食品与预包装食品感染微生物污染风险的差异,指出散装即食食品更易在制作、销售的过程中通过器具、加工人员等环节污染致病菌。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标准致使散装即食食品成为监管盲区,因此急需制订此类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以规范食品卫生监管,并推动相关行业改进食品生产工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接触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图10 卢行安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行安博士的报告题目为《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化——国家标准GB/T 27025-2019的实际应用》。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认可准则,即《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19)于2019年正式发布,卢行安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实例,生动地讲解了如何将该认可准则与实验室的具体运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规范管理,进而保证产品服务质量,以此帮助参会者了解和掌握该国家标准的主要宗旨。
25日上午的会议由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曾静研究员主持。
图11 廖兴广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主任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主任廖兴广主任技师的报告题目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废弃物处置》。报告中,廖兴广结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版)讲解了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标本的采集与运输、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室污染控制、菌株和标本的保存/保藏、实验室废物处置等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各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具体措施。
图12 霍建伟 3M 中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应用工程师
3M中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应用工程师霍建伟博士的报告题目为《3M分子检测平台的新技术》,他以致病菌检测方法的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致病菌检测系统准确性高、快速出具结果、使用简单、性价比高等产品需求,详细介绍了3M自主研发的分子检测系统——MDS方法技术的原理、应用、操作流程,以及获得的国内外方法认证汇总等,希望以此提升行业分子检测的技术水平。
图13 李金霞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霞教授级高工的报告题目为《微生物检测用标准菌株管理法规解读与应用实践》,她不仅介绍了标准菌株相关概念、管理要求与作用,更重点讲解了实验室应如何建立科学管理标准菌株的体系文件,以及怎样操作和保藏标准菌株。该报告有助于参会者了解标准菌株、储备标准菌株、工作菌株及商业派生菌株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掌握标准菌株的规范管理要求。
图14 祝坤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诊断部产品专家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诊断部产品专家祝坤的报告题目为《MALDI Biotype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她介绍了微生物质谱鉴定技术在临床医学微生物检测、食品和化妆品中致病菌检测、动物源性致病菌检测、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作为一种快速且低成本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布鲁克的MALDI Biotyper技术已在全球食品安全机构、食品企业和食品检测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既提高了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又缩短了食品企业的质控周期。
图15 吕敬章 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研究员
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吕敬章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沙门氏菌检验标准的比较与国标修订的思路》。该报告比较了ISO 6579.1:2017、BAM salmonella及GB 4789.4-2016等沙门氏菌检验标准技术路线的差异点,并结合国外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新趋势介绍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沙门氏菌检验》的修订思路及标准验证工作的进展情况。
25日下午的会议由伊利集团创新中心高级科学家裴晓燕博士主持。
图16 马群飞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群飞主任技师的报告题目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指示菌检验方法应用现状》,他详细介绍了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常用的指示菌指标及其相关检验方法,并结合标准实际应用情况讨论了检验方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微生物实验室为保证满足质量控制要求而应采取的对策。
图17 刘磊 美正集团微生物行业研发总监/ 技术专家
美正集团微生物行业研发总监/技术专家刘磊的报告题目为《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分型鉴定中的应用》。报告中,刘磊不仅介绍了沙门氏菌血清的分型方法,还分析了经典分型方法与分子分型方法的优劣势,更聚焦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沙门氏菌血清分型鉴定中的应用。据他介绍,美正集团的MicroFast®血清分型系列产品具有检测快速、结果精准、操作简单、自动判读、安全可控等优势,有助于提升相关人员的检验检测工作水平。
图18 裴晓燕 伊利集团创新中心高级科学家
伊利集团创新中心高级科学家裴晓燕博士的报告题目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测》。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进行有效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裴晓燕从食品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监测和过程产品中的微生物监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阐述了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科学程序和实践经验。
图19 杨彬彬 优合集团海外事务部总经理、研究院院长
优合集团海外事务部总经理、研究院院长杨彬彬的报告题目为《进口冷链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他从国家准入、工厂准入、出口商备案、卫生证书、检疫审批等方面剖析了我国进口食品监管体系的严密性。此外,杨彬彬还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阐述了在没有证据表明冷链食品能传播新冠病毒的情况下,本着“人民至上、预防在先”的原则所应采取的具体防控策略。
至此,第二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