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1:17:00 来源: 食安中国网
(食品安全导刊江都讯 通讯员 杨蕊 马生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独居、失能老人逐渐增多。这些老人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或因病不能自理,行走不便,买菜做饭成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有的老人做一次饭能吃几顿,甚至几天,每天都在为做饭犯愁,希望自己的社区里有个“老年食堂”。老年食堂已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江都颐养社区“老年食堂”运营现状
据扬州市江都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区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9.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8.07%,是扬州市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区域。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江都区在城区10个颐养示范社区陆续建起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老年食堂”。然而,运营一段时间后,大多数老年食堂叫好不叫座,难以为继。调查走访中了解到,10个颐养示范社区食堂只有禹王宫社区养老食堂正常运营,其他食堂由于营收与成本难以平衡等原因,几乎处于“停摆”状态,即使有少数残疾、特困、失能老人急需用餐,也只能由社区花钱让外卖送餐。如龙都社区“老年食堂”开办不到一个月就停办。
目前唯一正常运营的禹王宫社区养老食堂,位于社区“颐养馆”,占地面积90多平方米,设中央厨房和餐厅,中央厨房设有全套清洗、消毒、烹饪装置,餐厅内有电视、空调、监控、无线网络等,可供百人同时就餐。养老食堂由江都安心养老服务中心托管,延续2014年成立的“银发餐厅”的服务功能,每周制定食谱,从周一至周六中午,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营养、清淡、卫生的平价餐,并对6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
二、当前颐养社区“老年食堂”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食堂场地狭小,受益人群量小。
从2016年开始,江都区结合创建颐养示范社区,开始推动老年食堂建设,经过四年的努力,截至今年10月,城区已经建成老年食堂10个,覆盖率仅达35.7%,解决了少部分空巢老人无法自己购买或者做饭的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约90%的社区老年食堂因经费紧缺被迫“停伙”。龙川社区辖区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360余人,虽早已建成一个老年食堂,但面积不到18平方米,一次最多只能容纳20人就餐,运营不久就进入停业状态,老年人“吃饭难”,受益人群量小。
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久运后劲。
虽然政府民政部门已经给予养老服务一些补贴性投入,也有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的捐赠,但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日常支出,从调查情况来看,约90%的社区老年食堂因经费紧缺被迫“停伙”。另外,老年食堂建设,投资大、利润低、回报慢,对社会企业的投资吸引力不强,即使建成运营的老年食堂,也因利润微薄而撤资惜投,直接影响了老年食堂的长久运营。
收支难以平衡,食堂运营艰难。
据悉,禹王宫社区老年食堂自开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亏损约15万,2019年亏损约10万。一顿普通的一荤一素一汤,成本起码是十几二十元钱,而养老食堂一餐定价仅为12元,在低于市场价的同时也比成本价低得多,难以达到收支平衡。另外,社区老年食堂经营所需的场地、设备、人工按市场价支付,随着物价上涨,就餐人数增多,日常开支增加,不断升级改造投入,社区老年食堂承担的经济压力逐渐加大,日常运营更加艰难。
规章制度不健全,运营管理欠规范。
目前老年食堂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分餐、配送全过程未制定标准化规范;食堂买菜、记账都由托管社会组织完成,未建立公示制度,收支科目、资金使用情况未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
三、进一步完善颐养社区“老年食堂”运营的建议
统筹规划,多途径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
“老年食堂”是一项社会化和公益性相融合的惠民工程。政府应根据该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发展规划,按照老龄人口密度和城乡需求合理布点,使“老年食堂”科学布局、规模适中、加快推进、由点成网。在条件允许的颐养示范社区推广建设“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项目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老年食堂”也可以与驻地餐饮单位“联姻”,政府给予相应补贴,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多途径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多方筹资,使“老年食堂”长久运营。
采取多元化的运营补贴方式,合理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打破地域界限,形成统一标示和结算形式,逐步实现老年人持卡可以在城区任何一家社区老年食堂就餐,实现城区“老年食堂”一体化。政府在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上要积极予以扶持,不仅给予税收减免、财政扶持,在用电、用水、房租等方面给予一定减免,动员慈善总会捐助部分资金,坚持“个人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原则,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企业进行养老产业的投资,用于“老年食堂”建设,逐步探索资金补助从补“食堂”向补“人头”转变,让有爱心、有实力、有技能的企业、团体进行经营,确保社区食堂长久运营。
多项服务,让老年人吃饭无后顾之忧。
以政府引导与志愿者公益服务参与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低偿的订餐和送餐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更适合老年人的终端操作程序,提供网上点餐、电话点餐、个性化套餐等多种服务。积极开展为居家养老、孤寡、失能老人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或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免费提供送餐服务,还可探索通过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搭建网上助餐服务。
强化管理,提升“老年食堂”服务质量。
加強内部管理,建立社区干部、党员轮流去“老年食堂”值班制度,把为老助餐工作作为关心困难老人,发现突发情况,了解老人需求的过程,使餐食既有“饭菜香”又有“人情味”。还可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对社区“老年食堂”进行专业管理,使老年人拥有更周到的服务。
纳入考评,确保“老年食堂”正常运营。
由政府部门、街道社区、餐饮公司、就餐老人、第三方机构等组成“老年食堂”考评小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代表视察,定期对社区“老年食堂”的运行情况、环境卫生、菜淆营养、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等进行考核评比,以奖代补,尤其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分餐、配送全过程制定标准化规范,结合双随机检查、抽样检测、透明化厨房等开展多种方式的监管,及时公布检查结果确保老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