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现新貌 扶贫出实效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对口精准帮扶两个省定贫困村纪实
朱少勇 本刊记者 夏华锁
新洲村和陂蓬村,是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对口帮扶的两个定点贫困村,经过近5年的精准帮扶,这两个深藏于粤东北部大山深处的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在2018年年底,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脱贫指标,两个贫困村的76户239名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脱贫率达100%。
经接续帮扶,新洲村从扶贫之前的无村集体经济收入、陂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500元,均达到年收入30万元。
2019年,经脱贫成果巩固,两个村的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退出的目标。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脱贫攻坚工作起初,为确保贫困户精准识别,广州市市场监管局抽调多名精兵强将组成4个入户调查小组,深入两个村的村民家中,对住房、产业、就业、收入、致贫原因等状况逐户排查,按照贫困程度的深浅进行排序,重点关注因病、因灾、因学导致的极度贫困村民。最终,经提交村“两委”讨论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确认贫困户建档名单并长期公示,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随后,两个扶贫工作队3名干部入驻贫困村专职开展扶贫工作。按照“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的思路,驻村工作队以发展特色产业为载体,强化“造血”功能,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创建,积极探索“产业链上支部带、合作社中党旗红”的党建引领机制,形成支部引领产业、党员带动产业、村民富在产业的格局。
经走访调查、反复论证,驻村工作队确定了“以精准扶贫为中心,以产业建设、人文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生态优质米茶、畜禽、果园四大产业,全面建设生态新农村”的扶贫发展规划。
2016年,驻村工作队利用省、市“63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重点开展贫困户养殖业帮扶,给每户发放500元鸡苗。同时,投入3.6万元重点帮扶养猪、养狗、养鸡大户和茶叶、李果等种植加工大户。
“扶智”又“扶志”,点滴润民心。为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素质,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勤劳致富宣传引导教育,鼓励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参加村、镇、市劳动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者落实务工奖补措施。同时,每年都邀请省、市的技术专家,对两个村的贫困户及所有村民开展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引导贫困户由简单劳动脱贫向智力能力脱贫致富转化。
“扶贫脱贫首先要让贫困群众有底气,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不断长见识、增本领,实现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专职负责扶贫工作的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王必建表示。
据统计,近5年,两个村不仅先后培育出20多名养殖和种植大户,还培育出多名酿酒、茶叶加工大户,引领带动了全村产业发展。“每年我都会从扶贫工作队手中领取一笔奖补金,2016年至今差不多有4万元了,买了收割机、炒茶机等。”蔡新华曾是新洲村贫困户之一,经过几年的勤劳经营,他已摇身变成种植大户。蔡新华坦言,正是有了驻村工作队“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他的家庭收入才翻了好几倍。
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驻村工作队充分用帮扶单位自筹资金,对两个村50户的贫困户子女实施教育帮扶,视贫困家庭实际困难,每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每年予以500-3000元不等的教育补贴,使两个村的贫困户子女入学率达到100%。
2017年,两个驻村工作队积极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搬迁的可行性论证工程,并于2018年完成新洲村22户、陂蓬村17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2019年,陂蓬村驻村工作队还为59名非在校贫困户缴纳养老保险,年人均120元,养老保险缴纳保障率为100%。
魏远辉是新洲村一名低保户,驻村工作队根据他的特殊情况,从危房改造到产业、奖补帮扶,再到村里安排清洁工的公益岗位,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兜底保障脱贫方案。如今,魏远辉已稳定脱贫。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 扶贫 稳定长效脱贫机制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作为两个省定贫困村,新洲村、陂蓬村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村部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环境建设都发生巨变,不仅所有贫困户摘了帽,两个村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彻底改善,幸福感提升了很多。
“虽然贫困户已100%脱贫,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还要不断寻找、落实新的‘造血’项目,建立健全稳定长效脱贫机制。”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时,负责两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迟继功考虑得很长远。
在迟继功看来,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给钱给物不如让贫困户更好地加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中,实现长期稳定脱贫。驻村工作队的产业扶贫事业也在大力推进——
依托茶叶产业优势,新洲村驻村工作队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流转100多亩山地和10亩洼地,打造“红盾生态产业基地”,带动了全村的茶叶种植。按照“长短结合”的思路,以“农户+合作社+产业带头人+贫困户+品牌”的模式,确保村民、承包者、贫困户和村集体多方受益。目前,该基地种植10万棵单枞茶苗、30亩西瓜和百香果、沙田柚、蜜桔、脐橙、李果等生态农作物,山下打造成为10亩养鱼山塘,实现了采摘、垂钓、登山、休闲一体化发展。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想彻底拔掉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陂蓬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薛峰深有体会。去年以来,陂蓬村分别与一家生产油茶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家生态种养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突出自有的油茶品牌和莲藕等生态种、养殖,力求打造集果蔬种植+生产加工+循环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投资26万元产业资金,为陂蓬村建成17.3亩的百香果产业发展基地,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组织管理方式,带动村集体收益和贫困户长效脱贫。
在此基础上,两个驻村工作队稳步推进做大做强品牌发展战略。新洲村成功注册“何树排”“大锡坑”“大古岌”等5类5个注册商标,陂蓬村注册了“陂蓬”“陂湖”“大陂湖”“钉隆山”“陂蓬山顶”等7类7个注册商标。截至2020年6月,两个村已注册商标16个,几乎覆盖所有农产品,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两个村还分别取得兴宁市“一村一品”茶叶项目和“一村一品”油茶项目。
脱贫产业选得准,稳定脱贫有奔头。陂蓬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说:“前几年我到贫困户家里,大家都是一脸愁容。现在每一家脱贫‘摘帽’不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变一个样。要不是有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我一辈子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