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10:14:44 来源: 食安观察网
延津调研行:厚重历史底色下的现代农业新篇
河南延津讯(柴占阳 钟卫平)万亩槐林掩古塔,黄河故道起新歌。金秋时节,豫北平原弥漫着丰收的气息。九月二十四日,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来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延津,走进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和村庄农户,调研产业发展、秋粮生产与乡村治理工作。
这片土地上,战国吴起屯兵处的瓦砾与现代化粮仓交相辉映,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纪念碑旁,万亩良田泛起金黄麦浪。历史与现代,在这片黄河故道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一、历史底蕴:黄河故道上的文明印记
延津,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原县城,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黄河虽已改道,但留下的文明印记依然清晰可辨。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曾在此扼守黄河渡口屯兵。今日的吴起城遗址,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遗址上瓦砾遍地,出土了大量北宋陶瓷器、玉器和青铜器。
大觉寺与万寿塔是延津历史的地标。寺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年),殿内曾藏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万寿塔的修建历程更是坎坷,历时三十六年,经历三代皇帝、十五任知县才得以完工。
近代以来,延津同样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1862年,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被清政府处斩于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该处立碑纪念,如今这里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延津成为革命要地。1943年10月12日,中共在延津原屯村宣布成立 “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为沟通冀鲁豫和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文化传承: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流变
历史文物静默伫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在延津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生生不息。
延津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戏曲大平调,以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夹弦。这些古老戏韵至今仍在乡间回荡。
民间技艺方面,开明大鼓、延津火烧、黄河故道红薯粉条加工技艺、陈氏葡萄酒制作工艺等被列入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延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容丰富,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近年来,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张氏花馍“非遗”传承人张伟、周焕梅夫妇苦心钻研三十载,独创的 “花馍技法”以延津小麦为料,用果蔬汁液和面,坚持制作纯手工、原生态产品,传承指尖上的“非遗”。
三、古今交融:历史智慧照见现代发展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延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和创新思路。
在鲁花(延津)谷物食品有限公司,刘宁察看展厅和挂面生产线,详细了解食品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 “延津小麦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依托原料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育更多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这一发展思路恰与延津历史上的农业智慧相呼应。黄河故道沙质土壤曾被视为农业发展的障碍,但延津人民因势利导,发展出适合当地的花生种植产业。
走进石婆固镇南秦庄村,错落有致的房屋规划有序,特色瓜果大棚蔚为壮观。刘宁强调,要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更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
“要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更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持续完善乡村产业体系、产品销售体系,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刘宁在调研中强调。
在马庄村高标准农田,刘宁与农技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花生种植情况。他指出,要利用良好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沙地花生产业,因地制宜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红色基因:激励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延津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刘宁在调研中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夯实村级党组织建设,建强基层治理力量,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要求与延津深厚的红色传统一脉相承。
1943年成立的 “延、浚、汲、淇”四县边工委和四县边抗日办事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系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争取敌伪人员,掩护护送抗日工作人员及中央重要首长顺利通过敌封锁线。
这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如今在延津的乡村振兴中得到传承。
面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延津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积极探索农业新质发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调研中,刘宁要求延津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聚焦 “1+2+4+N”目标任务体系,加快建设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穿行在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连绵的槐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千年往事。林外的马庄村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人员正检查花生生长情况,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
历史的回响从未远离。吴起城遗址的碎瓦残片与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并存,大觉寺的千年古塔注视着远方飞驰的高铁。
延津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振兴是根脉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当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脉络,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