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校园流动早餐点可行性分析——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2021-06-30 15:54:29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校园流动早餐点可行性分析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早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天之首,是人一天精力充沛的来源。本文从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群体中调查分析,提出在校园设置流动早餐点、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此早餐点项目与校园勤工岗位相结合,将早餐点的效益最大化。
  
  市场调研说明流动早餐点有需求
  
  根据实地问卷结果显示,在浙江工商大学校园内,极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每天吃早饭的习惯,完全不吃早餐的人仅占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吃早餐还是很重视的。并且超过85%的大学生会希望吃到热腾腾的早餐,他们一般在食堂、便利店或一些有热早餐售卖点购买早餐。但是食堂的位置固定且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大学生们快捷方便的购买早餐意愿。据调查,近80%的同学对流动早餐点的开放持有支持态度,觉得流动早餐点能够给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流动早餐点的设立,希望在生活区的多个地点设置一些热早餐的贩卖点,不仅可以分散食堂的售卖压力、缩短食堂早餐排队等待时间,还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择自己最方便早餐点购买早餐,节约时间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吃早餐率,为大学生一天高效率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定基础。
  
  流动早餐点可行性分析
  
  时间约束下的供给分析(对于学生的便利性)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在浙江工商大学钱江湾生活区内,学生一般会在流水食堂和行云食堂吃早餐,靠近46栋附近几栋的同学一般会选择在小铁门的早餐点购买早餐。我们的流动早餐点类似于小铁门的早餐点,但是旨在全方位铺盖式开设。如果每个早餐点都像食堂,还需要设置就餐桌椅,但其实大学生就座食用早餐的需求小,而设置就餐桌椅,成本压力大;餐车式的早餐供应点虽然无法为学生提供座位,但是可以满足学生即买即走的心理,可以在去上课的路上完成就餐,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就餐方式和生活节奏。因此我们选用餐车式的流动早餐点,在生活区内部预计开设8-10个早餐点。餐车的基本功能需要有保温功能和挡雨功能。多个早餐点的设立,也可以分散学校食堂和其他早餐品牌店的就餐压力,买早餐的同学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被分散到就近的流动早餐点,排队时间缩短了,也更大程度上缩短了花在购买早餐上的时间成本。
  
  “预售”模式下的可行性分析(减少食材浪费)
  
  充分结合大部分学生的现实状况,通过规模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采购成本。在开设早餐点前,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减少过量的原材料采购和食品的浪费。
  
  学生提前一天在网络平台里对第二天的早餐进行下单。后台人员收集汇总订单信息后,当天与餐饮供应商进行联系, 根据订单信息预定次日早餐。次日,学校食堂按照预定订单准备相应的早餐,勤工俭学人员从食堂处取得早餐后,按照约定时间将早餐配送到相应的流动早餐点。当今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互联网+快餐”时代,年轻人喜欢跟上潮流,通过互联网电商的订餐方式来享受快餐文化。网上订购早餐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年轻人这种生活方式,所以能最大程度地被学生们接受。
  
  经过问卷调查,有较高比例学生没有吃早饭,其中主要原因有一项为饭菜不好吃。学校提供了早餐却没有售卖出去造成食材浪费的现象。针对这个现状分析,“预售”模式有很高的可行性:
  
  1.学生提前自行选择菜品,满足需求、提高效率。
  
  2.食堂管理部门集中定量采购食物材料,减少浪费。
  
  3.大数据分析偏好,推测热卖菜品,提高食堂销量。
  
  4.售后服务对接学生,更加贴心。
  
  此项目的竞争者主要为美团、饿了么等大型成熟企业及一些较小的专为学生早餐配送的企业。美团、饿了么的早餐配送相对较少,而本项目生产、配送环节都是由学校内人员进行,人员简单、没有起送价,所以成本更低,更能给学生带来便利。而专为学生早餐配送的其他企业,若要满足在高峰期“掐着点”吃早餐的学生的配送准点性,或考虑到在项目较为成熟、顾客增多时,其需要较多的配送人员以便准时送达,人力成本会较高,导致成本上升。无论是哪一方的竞争者,从成本上来考虑都不如流动早餐点——把简单却繁琐的分配食材工作交给在固定早餐点的勤工学生会更好。
  
  基于勤工俭学的校园流动早餐点可行性分析
  
  勤工助学缓解食堂人员压力
  
  经走访调查后了解到,虽然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项目已正常展开,但其工作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图书馆、办公室、档案室等工作较为轻松的地方。虽然食堂也有留出部分勤工助学岗位以补充工作人员的亏空,但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食堂工作量较大,例如打饭、洗菜等,都需要付出大量体力;第二,食堂工作内容不够体面,例如打饭工作,对于大部分勤工助学的同学来说,他们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抛头露面。第三,相对于在办公室做老师的助手来说,食堂的工作并不轻松。而基于勤工助学的流动早餐点项目,为勤工助学提供较为简单轻松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帮助食堂减轻增加早餐点带来的工作压力。
  
  勤工助学构建起学生和食堂之间的信息交互桥梁
  
  大多数高校食堂管理层存在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因此其产品和服务也略逊色于校外早餐供应点。学生与食堂之间的信息交互存在严重滞后性,学生缺乏渠道对食堂表达自己的用餐需求,而食堂也没有渠道获得学生的用餐需求,这就造成了食堂客流量上的损失。基于勤工助学的流动早餐点的主题就是学生自身,其更具创新活力,也能更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和食堂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基于勤工助学的流动早餐点项目能够帮助食堂管理层更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用餐需求,以使其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白雪,秦永菊.多目标约束下校园早餐车信息优化分析[J].中国商论,2016(21):121-122.
  
  [2]刘迪,周骞.新零售模式下校园早餐配送项目可行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9(01):184+188.
  
  [3]刘勇,汤志诚.浅谈高校学生食堂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与培养[J].高校后勤研究,2013(02):45-46+37.
  
  张颖慧
  
  浙江工商大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