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16:59:44 来源: 中华网
“清真”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渊源
“清真”一词作为中国古汉语,最初与伊斯兰教并无直接联系,早在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有“清真斋欲,万物不可移也”的语句,意为纯净朴实,无尘无染。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词人陆游、辛弃疾,多次在诗文中使用该词,泛指做人的道德标准或高洁优雅。明中期以后,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以“清静无染”喻指伊斯兰教,并逐渐在中国伊斯兰教领域使用“清真”一词。时至今日,除“清真教”“清真寺”“清真言”等专用词汇外,在中国,“清真”一词单独使用通常专指已转变为相关民族习俗的清真饮食,一般不作限定词使用,特指由10多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的含有动物肉类及其衍生物的食品。按照这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清真食品不含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禁忌物。
中国“清真”饮食民族和区域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少数民族普遍具有清真饮食习惯,不同地域地理气候和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清真食品的范围和标准不尽相同,而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而这些民族的这种饮食风俗随都源于伊斯兰教,但随着时代发展已渐变为这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组成部分。
中国“清真”食品特色
“佳美”是中国清真美食的特色之一,除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营养滋补外,更主要的是指该食物的“洁净与性格”,清真食品主要讲究“卫生与卫性”,谓之“食以养性”,凡食草类动物其性善、其食洁,如牛、羊、驼等;而尖齿、獠牙的食肉类动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动物其性贪、恶,其食污,如猪、狗、乌鸦等。正所谓“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重视,对清真食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国清真食品企业效益逐年提高,但国际市场份额仍然偏低,由于我国尚无统一的清真食品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和穆斯林国家标准互认较难,许多国内的清真品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加之出口通道不畅,企业缺乏对清真食品的宣传,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清真食品“出口难”的现状。河北穆兴斋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食以养性”的清真食品的正宗传承人,对如此“佳美”的食品希望在国内发扬光大,公司主要以清真肉类食品为主,其他清真食品为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认可健康的清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