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食品标签标识问题隐患犹存

2014-11-12 13:32:19 来源: 闽西日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施行至今已过6年,我市食品标识情况到底如何?为此,记者11月7日前往部分超市和便利店进行了走访。结果表明:我市部分超市、食杂店散装食品标识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带来了不少食品安全隐患。

  有包装日期无生产日期

  记者发现,一些超市食品外包装上只有“包装日期”和“保质日期”,并无“生产日期”。在一超市的冷冻食品区火锅料冰柜前,记者拿起一袋牛肉丸,看到包装上贴着“包装日期2014年9月10日”“保质期至2014年12月10日”。问销售人员牛肉丸的生产日期,超市员工表示不清楚。此外,该超市还有一些食品外包装上,只有包装日期而无保质日期。记者指着超市的一种自制面包问销售人员,包装日期是否是生产日期,销售人员回答“是”,再问销售人员保质期是多久,该员工有些犹豫地说:“应该是三四天吧。”

  散装食品标签问题多

  现做的面点、卤肉制品……超市里五花八门的散装食品因其优惠的价格、独特的口味,十分畅销,但这些令人胃口大开的食品,却暗藏不少隐患。“看起来不错的卤料,回家一吃发现有股馊味……”说起自己在超市购买散装食品的经历,家住九一路的邱女士很无奈。邱女士发现食品出现异味后,立即到超市查看生产日期,但就是无法查到,无奈之下只得把卤料扔掉。记者随即来到附近这家超市了解情况。在该超市的散装食品区内,记者发现,多数散装食品没有生产日期。询问销售人员,对方只表示是新上架的货,具体加工日期并不知道。按照要求,散装食品的临时标签上应该注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记者发现多数并无标注。店员还解释说,这些食品是超市的自制食品,应该不会加入添加剂。

  进口食品真伪难辨

  近年来,进口食品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超市、专卖店几乎都有进口食品的一席之地。各类进口食品越来越多,真假难辨。一些“进口”食品、酒等产品外包装上只有外文,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等。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而且标签上应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销售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的食品是违法的”。执法人员同时告诉记者,进口食品并不意味着100%安全,网购进口食品尤需谨慎。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的进口食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冒伪劣食品;另一种可能是走私或者个人私自带进来的。但无论哪种情况,质量都无从保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一旦出现纠纷很难有效维权。

  规范食品标签标识进行时

  针对当前我市食品标签标识存在的不规范等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从今年5月7日开始,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食品标签标识专项监督检查。到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601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2107家次,责令整改28家,立案查处食品标签标识违法行为案件23件,罚没3.97万元,下架问题食品138.66公斤,查扣不符合食品标签啤酒6048瓶。

热点推荐